中职实施学分制,到底能不能行

学分制,但凡上过大学的同志,对这个教学管理模式都不陌生。现在中职也提出来学分制,我查阅了一些资料,有些中职学校在零几年就开始做这个事情,鲜有特别成功的例子。最近,我一直在考虑学分制的问题,中职到底适不适合学分制?能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?大家不妨看下我的想法,看我的理解是否可行。

中职实施学分制,到底能不能行

一、学分制的核心是什么?

在大学,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部分课程,有些中职学校,将竞赛、军训、社团活动、社会实践、公益劳动等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学分制中。由此可见,学分制的核心其实就是自由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呢?我认为,应该是一种达到基本要求以后所需要的个性化需求。

所以说学分制很适合大学,学生都是成年人,都有自己的想法,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,因此课程选择也更符合个性发展。但问题是,中职生基本都是未成年,没有成熟的职业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,该做什么,能做什么。

我看有些学校设置专门的“导师”负责给学生指引,但是我始终觉得,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,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,只能让学分制落于表面。要想让中职的学分制运作起来,我觉得需要引起学生的注意,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好处,这个好处甚至于能让学生主动去研究学校实施的学分制,这才能真正运作起来,否则,基本都是应付和不了了之。

因此,我觉得中职学分制的核心应该是——“扬长避短”,直白点说,叫“抵分”。大学的学分制,更多的是拔高原则下的自由,基本都是学习范畴上的自由,不涉及道德、特长、情商、爱好等内容。而中职则不同,学生最不擅长的是学习,部分学生主要课程及格都成问题,更不用说选修其他课程了。

因此,中职对人才的理解应该再宽泛些,学习好是人才,技能强是人才,有特长是人才,情商高也是人才。学习差点,但是为人情商特别高,工作中依靠出色的情商能力,打下一片天,不能称为人才?因此,针对这样的情况,我的想法是允许学生有弱项,扬长避短就可以了。

举一个例子,数学学分是3,学生及格拿到3分,不及格的学生根据具体所处分数段获得相应的学分,而不是0,假如学生得到了30分,那他根据设定可以拿到1学分。这样的好处是学生虽然无法及格,但是他可以尽力考,尽力多拿分。假如这个学生数学特别差,每次考试基本都是二三十分,只拿到1学分,那么他能不能通过其他渠道再挣2学分,以达到这门课的学分要求,并且实现学分总数达到要求,也算是能顺利毕业。

这就是我理解的“抵分”。这样就鼓励学习比较差的学生,可以通过社团,活动,竞赛,实习以及获奖等方式获得学分,以满足毕业要求。

二、中职搞学分制,怎么设计?

看了很多学校的学分制设计,基本都是偏向于课程的选择,也就是说主要是必修课、选修课等学分的选择,这个我觉得不太适合中职生,确切是应该是一种更高层面的选择。在我的设想里,中职的学分制应该是两步走。

第一步,传统课程设置方式不变,将竞赛、军训、社团活动、社会实践、公益劳动、实习以及奖励等非课程类活动纳入到学分制中。传统课程不变化,只是转化成学分,但是如果不及格,不能只给0分,应该是按照成绩范围给一定学分,重点是将竞赛、军训、社团活动、社会实践、公益劳动、实习以及奖励非课程活动纳入到学分制中。

我看有的学校170学分可以毕业,但是非课程类学分只有5分,我觉得可以适当增加分值,使之成为学生非常在意的,不可或缺的学分获取渠道。这样,既可以满足学习成绩不高的学生毕业需求,也让中职的活动参与度更高,要知道中职的社团活动很多时候真的不象看起来那么蓬勃,组织了这么多年,好多时候都是一阵风,缺乏内在精神和延续。假如有了非课程类学分的引入,是不是就可以吸引学生,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。

第二步,引入课程学分制改革。当非课程类活动纳入学分制,且实行比较成熟之后,就可以考虑引入课程学分制的内容了。关于课程学分制可以参考大学的模式,这就比较简单了。

三、可能存在的问题

针对中职学分制的思考,最担心的还是学生问题,一个是学生年龄小,能不能接受和理解是个问题;再一个就是学生成绩差别太大,相对应的素质能力、道德水准都有极大的差距。

部分学生的文化水平基本就是初一水平,面对中职这种类似于高中程度的学习,基本是毫无抵抗可言。这类学生该怎么适应学分制,是个问题。当然,也有人会担心,如果能拿到比较多的学分,学生就彻底不学某一科了,这个问题怎么解决。

针对这问题,可以采取文化课、专业课两类课程设定最低分的毕业标准,也就是说将来你要毕业,两个条件,第一文化课和专业课要分别达到最低学分标准;第二总学分要达到毕业标准。再有一个问题,就是学分换算和认证是个问题,针对这些非课程类学分,该怎么认定是个问题,如果不设置好规则,很容易被人情钻空子。

这些问题如果能有一个系统支撑是最好的,可以解决很多计算问题,如果全靠人工,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。图片四、我的理解其实,针对中职学分制,我的想法更多的是实现人才评价多样化,唯成绩论的选拔教育不适合职业教育,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论学习肯定干不过普通教育出来的学生。

因此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,应当考虑让学生有更多的出彩点,有更多的评价方式,能让他们扬长避短,可以实现通过强项弥补弱项,实现个人价值。可能这个强项是以前从来不被家长认可的,甚至是认为耽误学习的,无用的特长。通过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来鼓励和引导学生,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目标和动力。

当然,我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德育素质教育如何引入学分制,由于中职学生在这方面是比较欠缺的,也是最应当加强的地方,因此德育教育该如何引入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。最怕的就是由于个别班主任的不认真,让这方面考核流于表面,也怕个别老师太认真,学生早早地就被“开除”,如何把握度,确实很考验设计者的智慧。

中职学分制,需要权衡的问题太多,影响因素也比较繁杂,作为一个职教工作者,想尝试下这个模式,以适应未来职教发展。但是,目前来看,还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成功例子,路很远,也不太好走,但我想试试。

风险提示:本页面内容仅为信息发布,不作为任何招生依据,亦不构成任何报考建议。如果您需要报名,请直接与学校联系,谨防受骗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miewenzi@live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(0)

相关推荐

关注
关注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